1158、携手处,今谁在。日边清梦断,镜里朱颜改。春去也,飞红万点愁如海。千秋岁·水边沙外【宋】秦观 拼音版
千秋岁·水边沙外
【宋】秦观
水shuǐ仄边biān平沙shā平外wài仄韵。
城chénɡ平郭ɡuō仄春chūn平寒hán平退tuì仄韵。
花huā平影yǐnɡ仄乱luàn仄,莺yīnɡ平声shēnɡ平碎suì仄韵。
飘piāo平零línɡ平疏shū平酒jiǔ仄盏zhǎn仄,
离lí平别bié仄宽kuān平衣yī平带dài仄韵。
人rén平不bú仄见jiàn仄,碧bì仄云yún平暮mù仄合hé仄空kōnɡ平相xiānɡ平对duì仄韵。
忆yì仄昔xī仄西xī平池chí平会huì仄韵。
鹓yuān平鹭lù仄同tónɡ平飞fēi平盖ɡài仄韵。
携xié平手shǒu仄处chù仄,今jīn平谁shuí平在zài仄韵?
日rì仄边biān平清qīnɡ平梦mènɡ仄断duàn仄,
镜jìnɡ仄里lǐ仄朱zhū平颜yán平改ɡǎi仄韵。
春chūn平去qù仄也yě仄,飞fēi平红hónɡ平万wàn仄点diǎn仄愁chóu平如rú平海hǎi仄韵。
韵脚:
【上阙】外『九泰去声』、退『十一队去声』、碎『十一队去声』、带『九泰去声』、对『十一队去声』,仄韵;
【下阙】会『九泰去声』、盖『九泰去声』、在『十一队去声』、改『十贿上声』、海『十贿上声』,仄韵。
【格律说明】平:填平声字(阴平(第一声)、阳平(第二声));仄:填仄声字(上、去或入声:上声(第三声)、去声(第四声));通:可平可仄。标红色为古今声调不同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赏析
词的上片,恰似一幅徐徐展开的春日画卷,着重描绘了当下的生活情景。开篇 “水边沙外,城郭春寒退”,短短数字,便精准地点明了地点与时令。在那悠悠的水边,细细的沙外,城郭的春寒正渐渐褪去。这起笔之句,着墨轻柔,朴实无华,宛如一位画家,用最自然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春日初临的景象,毫无雕琢之痕,却又生动地展现出春回大地的气息。
紧接着,“花影乱,莺声碎”,这两句宛如神来之笔,将春景的特色细腻地展现出来。看那繁花似锦,花朵在微风中摇曳,花影重重叠叠,纷繁杂乱,一个 “乱” 字,将花的蓬勃与繁茂刻画得入木三分;侧耳倾听,黄莺啼鸣,那清脆的声音此起彼伏,仿佛要将耳朵填满,“碎” 字更是绝妙地表现出莺声的清脆悦耳与盈耳不绝。此时的秦观,似乎沉醉于这美好的春光之中,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的由衷喜爱之情,让人仿若身临其境,感受到了春日的生机与活力。
然而,好景不长,“飘零” 以下四句,词的情感陡然一转,犹如平静的湖面突然掀起惊涛骇浪。刚才还沉浸在春景中的词人,忽而由喜转悲,笔触从春景春情转向了自己远谪索居的凄苦生活。他如同一片飘零的落叶,在命运的狂风中无助地飘荡。长期的贬谪生活,让他身心俱疲,形体日益瘦损,往昔那种对酒当歌、豪情满怀的状态已不复存在。这一情感的转折极为自然且有致,却又满含哀怨,让人为之动容。
歇拍 “人不见,碧云暮合空相对”,这两句宛如一记重锤,重重地敲击在读者的心弦上。在这春日的傍晚,词人四处寻觅,却不见心中所念之人的身影,唯有那碧云在暮色中渐渐聚合,仿佛也在为他的孤独而哀伤。这两句词,将人情、艳情、孤情、凄情交织在一起,蕴藉含蓄,宛如一坛陈酿的美酒,越品越有味,让人沉浸其中,久久难以释怀。
下片伊始,词人的思绪宛如一只归巢的倦鸟,飞回了往昔的时光,抒发着由昔而今的复杂情感。换头处直点昔日西池宴集的场景,“鸩鹭同飞盖”,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当年宴集的盛大与热闹。众多的官员如同鸩鹭一般,车盖相连,一同前往西池赴宴,那场面何等壮观。这一比喻形象贴切,用词简明扼要,却隐含着词人对往昔那段美好时光难以忘怀的深厚情味。
“携手处” 以下四句,笔锋再次一转,又从往昔回到了当下,由喜转悲。曾经与友人携手同游的地方,如今景物依旧,可是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却已如飘飞的云朵,四处离散,漂泊天涯。这几句词,委婉曲折,如同一股潺潺的溪流,却带着丝丝寒意,缠宛凄侧,将词人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世事变迁的无奈之感表达得淋漓尽致。
结尾 “春去也,飞红万点愁如海”,这两句堪称神来之笔。词人的目光从眼前的景象延伸到了未来,“飞红万点”,那是春天离去时的自然写照,无数的花瓣纷纷飘落,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消逝。而 “愁如海” 三个字,更是新奇绝妙,将词人内心的愁苦比作浩瀚无垠的大海,那是一种无法排遣、无边无际的痛苦。这两句词,既是对春天离去的惋惜,更是对自己前途的绝望。在这春光消逝的时刻,词人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命运,如同这飘落的花瓣,在风雨中飘摇,没有方向,没有希望。
此词在内容的构建上,以春景春情为引,巧妙地穿梭于往昔与当下之间,情感的波澜层层推进。从对春景的喜爱,到因贬谪而生的悲伤,再到对往昔的怀念以及对当下的无奈,由喜而悲,由悲而怨,将政治上的不幸与爱情上的失意完美地融合为一体,集中而强烈地抒发了被贬徙的痛苦和飘零的苦涩。
在艺术手法上,此词更是堪称一绝。它一波三折,一唱三叹,每一次情感的转折都如同乐章中的变奏,扣人心弦。词中的情感表达蕴藉含蓄,没有直白的呼喊,却在字里行间渗透出深沉的哀伤,如同一把钝刀,缓缓地切割着读者的心,让人感同身受,为之落泪。以景结情的手法,更是让词的境界变得深远辽阔,余味无穷。那 “飞红万点愁如海” 的结尾,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无尽的深渊,让人在那片愁海之中,不断地回味与思索。
在新旧党争的残酷政治风暴中,遭受损害的并非秦观一人。这场政治斗争,如同一场无情的暴风雨,席卷了无数人的命运。秦观在词中所抒发的这种痛苦与哀愁,并非个例,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适意义。苏轼、黄庭坚、孔平仲、李之仪等众多 “元祜党人” 都有和词留存至今,由此可见这首词在当时 “元祜党人” 中引起的震动之大,他们内心感触之深。大家都在这场政治灾难中,有着相似的遭遇和情感,秦观的这首词,就像是一声时代的悲歌,唱出了他们共同的心声。
秦观,这位被冯煦誉为 “古之伤心人” 的词人,其性格特征在这首词中体现得极为鲜明。当他身处逆境之时,往往难以自拔,无法像苏轼那样,以豁达乐观的心态自我解脱。他只能在自叹、自伤中越陷越深,情感一往而深,直至生命的尽头。当他的朋友看到这首词时,便预感到他 “不久于世”,而事实上,作者也确实在五年后与世长辞。这正是秦观独具的善感 “词心” 的体现,他将自己的全部情感,毫无保留地倾注于词中,让后人在千年之后,依然能够透过这些文字,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绝望。
绍圣元年(1094),宋哲宗亲政后,起用新党,一时间,风云变幻,政治局势急剧动荡。包括苏轼、秦观在内的一大批 “元祜党人” 纷纷被贬,他们的命运如同风中的残烛,飘摇不定。秦观的这首词,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。至于写作的时间和地点,一说是绍圣二年(1095)他谪居处州(今浙江丽水)时所作;一说是绍圣三年在谪往郴州途中,于衡阳创作。无论创作于何处,这首词都承载着秦观在那段黑暗岁月里的痛苦与挣扎,是他命运的真实写照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上一篇:2月19日立昂转债上涨2.3%,转股溢价率52.69%
下一篇:没有了